Edit Content
分類
最新消息

Calumet 年飆 353%,減碳促再生燃料成「液體黃金」

 

全球力推減碳,植物油、動物油、甚至烹飪廢油,能與傳統燃料混合、製成再生燃料,減少碳排放,成了「液體黃金」(liquid gold)。外媒點名三大贏家是 Calumet Specialty Products Partners、Darling Ingredients、Neste。

Barron’s 3日報導,國際能源署(IEA)估計,要在2050年達到碳淨零排放的目標,2030年生質燃料的產量必須成長3倍。Calumet 2012年購入了美國蒙大拿州Great Falls的瀝青工廠,執行長Stephen Mawer說:「純粹運氣使然下,(發現)Great Falls是北美最適合轉化再生柴油的地點之一。」

Mawer指出,該廠周邊亞麻薺(camelina)環繞,此種作物價格仍低,不像黃豆等再生柴油的原料、價格被炒上高檔。而且該廠聯通鐵路,能迅速運送柴油至美西和加拿大等高報酬市場。Cowen分析師Jason Gabelman給予Calumet「買進」評等,目標價為23美元。

上週五(3日)Calumet重挫7.33%,收14.17美元。今年迄今該公司股價噴高352.72%。

Darling是美國再生柴油的龍頭廠商之一。該公司與能源巨擘Valero Energy共設合資企業,在路易西安那州工廠用回收動物脂肪、烹飪廢油、不可食的玉米油製成柴油。預料明年該廠產量將加倍,2023年還將在德州設立新廠,會讓Darling躍居美國再生柴油霸主、每年產量達12億加侖。Darling執行長Randall Stuewe直呼,他們把不受歡迎的產品,變成了液態黃金。

芬蘭業者Neste在新加坡設有工廠,專門生產再生燃料,近來並跨入再生航空燃油領域,此一產業目前規模雖小,卻可能是未來成長最快的區域之一。Neste產品已用於全球20多個機場。

3日Darling下跌2.69%、收64.70美元;今年來漲幅為12.17%。Neste美國ADR下跌1.10%、收23.24美元,今年來下跌35.51%。

詳細報導請看:https://technews.tw/2021/12/06/calumet-liquid-gold/

環保假象?可分解塑膠掩埋5個月 依舊完好強韌

環保署限塑政策今年邁入第廿年,標榜「可堆肥分解、天然材質」的可分解塑膠,逐漸在零售通路取代一般塑膠,但本報與綠色和平組織合作的實驗發現,歷五個月掩埋和自然曝曬的可分解塑膠,仍完好強韌,塑膠袋裝水也不會破,是否「可分解」令人存疑。

沒有回收管道 沒堆肥機會

本報也發現國內垃圾幾乎百分百焚化處理,可分解塑膠幾無堆肥分解的機會,政府也未建立專用回收管道,可分解和一般塑膠容器混合回收,造成回收塑膠無法再利用,成為循環經濟的斷點,讓民眾大嘆「真心換絕情」。

賣場的生鮮托盤、蛋盒等,紛紛改用聚乳酸塑膠PLA,部分冷飲杯底部也有編號「七」PLA的材質標示。一般認為PLA原料取自農作物,所以更環保,讓不少企業埋單,但本報的實驗顛覆這個不切實際的想法。

宣稱陽光分解 但裝水不漏

本報與綠色和平三月底從市面取得PLA蛋盒、冷飲杯、番茄盒埋進泡水的土壤裡,也把宣稱陽光下可分解的塑膠袋,棄置在實驗箱上方,近五個月後只有冷飲杯裂了兩處,其餘都完好,強韌程度都可再利用,塑膠袋裝水也不會漏。這只塑膠袋標註「氧化生物分解塑膠袋,每使用一公斤能為地球減少○點二○六噸碳足跡」。

綠色和平推廣主任李芳怡指出,歷經烈日加大雨的考驗,PLA的「可自然分解」令人失望,關鍵在於生產者和政府都沒說清楚PLA分解的條件,以致企業、消費者都對「可分解比較環保」信以為真。

彰化徐小姐說,透明塑膠飲料杯看起來都一樣,通常都丟到塑膠類容器回收,「沒想到原來這樣做是錯的」。台北蔣太太知道不少蛋盒都用PLA可分解材質,但「市政府的回收車沒要我們分這一類!」

歸類在第七號 沒辦法再製

實地追蹤北市回收塑膠容器流向,回收商靠機器分篩塑膠、鐵鋁等材質,但挑不出PLA這一項,「真的要挑必須靠人工啦,但哪有那個美國時間?」回收商說。

「PLA的確是個大麻煩!」台北市環保局副局長盧世昌說,PLA容器外觀和一般塑膠無異,被歸類在第七號「其他類」,這一類包含多種塑膠材質,民眾多數搞不清楚。桃園、彰化的處理廠不斷反映回收塑膠被摻入的PLA破壞純度,無法再製成原本的PE、PP等塑料,只能報廢當成燃料。

雲林縣環保局也表示,PLA要堆肥須先處理成粉末,且要獨立回收,但清潔隊員已無人力和時間進一步做細分類,PLA的回收機制等於零。塑膠業者也說,被PLA混到的塑膠再製時,表面塑料會剝離,「成品全報銷,不知要找誰賠」。

不掩埋就焚化 未必較環保

「PLA做堆肥是喊假的。」看守台灣協會祕書長謝和霖說,台灣的堆肥空間裝廚餘都不夠用了,怎有餘力處理PLA?不能掩埋的PLA就是去焚化爐,怎麼可能比較環保?

大同大學生物工程學系教授陳志成說,天然成分的PLA製品難在自然環境下分解,須採工業堆肥,亦即攝氏五十五度以上、濕度百分之八十至九十等特定條件下,才能在六至十二周分解。

分類
最新消息 最新消息

廢塑膠也能發電!日本化工廠研發「低碳氫氣」

日本首相菅義偉上任後,宣示要在2025年達到零碳排,加速了企業對綠能的開發與應用。神奈川縣川崎市的化工廠以氣化方式,將廢棄塑膠分解後製造低碳氫氣;並與飯店合作示範氫能農園,以氫氣供應LED燈發光,打造了廢塑氫能水耕菜園。福島縣則從核災縣轉變為綠能縣,設置了全球最大的氫氣製造所,利用太陽能產生的電力完成氫氣的水解手續,達到以綠能產綠能的目標。 這些讓動物喪命的塑膠垃圾,如果能好好利用,可以變成這樣──

日本新聞記者:「清脆新鮮,非常好吃。」 青翠欲滴的生菜來自於飯店的大廳。位於神奈川縣川崎市的這間飯店,11月試營運植物工廠,用LED燈水耕蔬菜。這種室內農園雖然不稀奇,但特別之處在於燈光的電力來源── 日本新聞記者:「LED燈的電力來源,就是這些塑膠垃圾。」 廢塑膠除了能做成衣服、鞋子、包包…是的,它還能拿來發電!川崎市做為過去日本的重工業中心,是惡名昭彰的「公害城」;如今川崎市轉型,在地老牌化工廠研發出塑膠製氫技術,將廢棄塑膠切斷粉碎後,以氣化手法高溫分解,獲得氫與二氧化碳的合成氣體後,再分別將氫取出,過程中可降低二氧化碳生成,又稱為「低碳氫氣」。製成的氫氣以產地自銷的方式,供應當地飯店3成所需,成為全球首創的「氫能飯店」。 飯店業者 金古紗織:「旅館業被稱為是『奢侈產業』,食材淘汰、廢物丟棄都是旅館業的課題。透過平常在吃的生菜與保護環境做連結,我們希望在住宿過程,就能讓客人感受到這棟綠色飯店。」

同樣會大量製造塑膠垃圾的速食店,也主動成為環保尖兵一員。川崎市的速食店將每日回收的塑膠送至化工廠,做為產氫原料,除了驅動燃料電池車,也是外送機車的電力來源。 日本能源技術開發機構統籌員 大平英二:「想要大規模改變能源習慣,一般來說要30年時間。」 雖然全球都正努力落實永續行動,但綠能再怎麼環保,製程中還是會產生二氧化碳。以氫氣為例,需要電完成水解手續,而電力的來源還是仰賴傳統方法,讓氫氣算不上是徹底綠能。 宣傳廣告旁白:「FH2R──福島氫能研究場域。這是一項將未來寄託在氫氣上,並以浪江町為起點的計劃。」 福島縣浪江町──311核爆重災區之一,福島縣從哪兒跌倒就從哪站起,當地政府結合電力公司與民間企業,建設了全球最大規模的氫能製造所,要「以綠產綠」。

日本新聞記者:「請看看這裡,所見之處都是太陽能板,產生的太陽能源會送進一旁的設施,用來進行水解產生氫氣。」 被稱為「FH2R」的福島氫能研究場域,佔地18公頃,設置了6萬8千面太陽能板,獲取充足的太陽能,供給水解時所需電力。「FH2R」每小時可產製約1200立方公尺的氫氣,每日產能大約為150個家庭一個月的用電,或是替560輛燃料電池汽車補充燃料,更已經為數座運動公園提供能源。同時,合作單位之一的「福島再生能源研究所(FREA)」,也成功開發了不燃燒的高安全性「吸藏合金」。  日立製作所產業方案部長:「氫氣和電不同,氫氣能儲存在氫氣吸藏合金裡。被吸藏合金吸收的氫氣,可以隨時取出使用,不會自行揮發,是利於儲備的能源。」 氫氣在運送上分為氣態、液態與固態,固態一般最為安全穩定,適合境內小型用途。而新開發的儲氫合金能吸收比自己體積多1千倍的氫氣,填充完畢的吸藏合金,能夠以箱盒方式做配送,大大降低運輸途中的變異因素。雖然看似加快了日本政府碳中和的理想,但當中存在著根本問題。 豐田汽車社長 豐田章男:「國家能源政策如果不做出大變革,就難以達成碳中和。」

豐田社長一針見血!畢竟綠能雖然環保,但始終難以克服成本過高問題,氫能社會恐怕不是人人能負擔;民間企業也因此呼籲,能源轉型該從政府做起,才能貫徹普及,為全民所用。

詳細報導請見: news.tvbs.com.tw/focus/1441734?from=Copy_content